空調能效新標準解讀:舊庫存銷售大限還剩半年
發表于: 來自:家電網
繼持續至今的價格戰后,國內空調行業最近因新能效標準公布正式實施時間而再次噪起。
2020年1月6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網站上一則最新公告中披露了關于空調新能效標準GB 21455-2019《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 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將代替兩項舊空調能效標準GB 12021.3-2010和GB 21455-2013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相關消息。
一時間,各路媒體對新能效標準即將帶來的相關影響進行了各種解讀。
舊庫存銷售大限為2021年7月1日
有媒體認為,“2020年7月1日正式實施,意味著,目前整個家用空調市場中的絕大部分生產于一年前的庫存產品,都將在2020年7月1日失去銷售資格”。
而在各種各樣的媒體報道中,始終都解讀了同一個意思,那就是:伴隨新國標2020年7月1日正式落地,留給所有空調企業的時間從現在算起,就剩半年。
事實上,各個媒體解讀中給行業和企業所造成的這種“緊迫感”,是一種誤讀。
據記者從知曉新標準原文的知情人士處獲悉,空調新能效標準中第7條關于標準的實施規定如下:“本標準自發布之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在本標準自實施之日前出廠或進口的產品,銷售可延遲到2021年7月1日前。”
這意味著空調企業至少還可以生產舊標準能效產品長達半年的時間,屆時庫存品仍有一年的銷售消化時間,這與此前媒體解讀的舊能效庫存產品都將在2020年7月1日失去銷售資格,有著很懸殊的時間差異。而2020年7月1日的正式實施日,也是舊標準產品的生產截止日。
據了解,空調新能效標準的具體能效限值要求于2019年5月份的標準審查會上獲得通過,所有空調企業的技術準備周期都比較長,當下都是在產品全系列上市前的最后準備階段。
空調新能效標準實施出臺的目的,客觀來說并不是把一部分空調企業打死,而是讓企業都能跟進新能效技術的布局,從而推動空調行業整體能效水平的升級。
根據產業在線提供的2019年前三季度家用空調內銷市場分定變頻能效占比數據,在3級能效中,變頻占比達到48.8%,定頻占比高達92.3%,這不僅反映出了企業的產品能效結構,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在價格和能效的權衡下,選擇購買低能效產品的居多。
由此也可以推斷出,在業界盛傳的3600萬臺空調庫存中,勢必需要消化的變頻3級能效產品和定頻產品的結構占比較大,這就需要相對足夠的時間進行消化和過渡。由此看來,新能效標準中規定“在本標準自實施之日前出廠或進口的產品,銷售可延遲到2021年7月1日前”,是考慮了企業的過渡期的。
無品牌會掉隊
亦有媒體報道稱“新能效標準落地,空調行業要變天”,實際上“變天”這種論斷是有些危言聳聽的。真正影響市場和競爭走勢的在于頭部企業這半年的策略。
一位上游空調壓縮機企業的高層向記者分析稱,“如果龍頭企業持續低價降庫存到2021年,這半年二線企業從跟隨角度出發,空調行業則依然會以現能效產品的產銷為主”。
“我目前還看不到有分化的可能,市場上新能效的表現大概率是雷聲大。如果頭部企業大量投放市場新能效產品,二線企業可能會出現策略分化。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絕對價格和相對價差的市場規律在起決定作用。而真正不確定性之處,就在于頭部企業之間的策略分化,以及消費市場的偏好是否發生重大改變”,該高層進一步分析道。
據記者了解,幾家頭部空調企業目前的狀況不一而足,由于踐行T+3的柔性產銷,美的掌握著主動權,另外旗下還運營著華凌品牌,前期美的也通過華凌消化庫存,美的空調自身選擇性較大。海爾已經堅決跟隨新能效標準的實施,并做出產品布局。格力鑒于仍在庫存消化期而面臨選擇。傳聞奧克斯高層剛剛走馬換將,企業經營層的決策艱難,一直在變化調整之中。
從這次空調新能效標準實施和2013年6月1日實施的能效升級標準互相對比來看,兩者的過渡情況也有很大差別:2013年的能效升級,標準發布和實施日之間只差三個月,過渡期很短,所以各企業不存在其它選擇,市場上是統一切換。而此次過渡期偏長,通常情況下企業在標準發布前三個月完成產品和生產準備即可順利過渡,但目前已經有空調企業在一季度前完成產品準備,就是為了有多種市場應對的選擇。
外界有很多聲音認為一些不具備技術實力的企業可能無法生產新能效標準下的變頻空調。對此,上述壓縮機企業高層認為,新舊標準最大差異是新標準將定速和變頻勉強放到一個能效框架下了,雖然單獨為定速產品制定了兩個能效等級,但經濟規律基本上將定速判了死刑。變頻產品的能效等級方面,新舊之間有兩個等級完全相同,即舊標準中的一、二級是新標準中的二、三級。如果想符合新能效標準,尤其是一級,技術上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關鍵是成本。
對于技術上為何不存在障礙,該高層進一步向記者分析,“空調的技術實現是系統級,涉及技術因素很多,其方案較多依賴各相關方,尤其是零部件的貢獻,如壓縮機、空調電機、四通閥、電控驅動、風扇等等,歷次能效升級的差異在于考慮并選擇的要素多少和程度深淺,也依賴于各企業的產品細微差異化路線導致的技術側重點。所以原則上只要想做,成本上可以對應,從技術上沒有品牌會掉隊”。
“但新能效標準下的產品能效等級占比能否保持現有結構是存疑的,并且掛機與柜機各個規格細分表現又不盡相同”,上述高層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