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北京鼓勵安裝廚余就地處理設備
發表于: 來自:中國新聞網
5月6日,北京市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陳杭)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巖在發布會上表示,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安裝廚余垃圾控水控雜和就地處理設備,最大限度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

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正式施行,標志著垃圾分類由倡導轉化為法定義務。北京新版垃圾分類的實施,正值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疫情讓民眾不僅重視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同時,對城市的環境衛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共44座
今年以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會同各相關部門一手抓疫情防控,保障首都城市安全運行;一手抓垃圾分類,全力做好實施準備。
目前,北京市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共44座。其中焚燒設施11座,處理能力達到16650噸/日(實際處理1.43萬噸/日);生化設施23座,處理能力達到達8130噸/日(實際處理2400噸/日)。全市焚燒設施處理能力緊平衡,目前在建的3個焚燒設施將于2022年建成,可增加處理能力7600噸/日,實施垃圾分類后,用來焚燒的其他垃圾將會減少,焚燒緊平衡可緩解。垃圾分類挑戰最大的是廚余垃圾的處理能力,目前北京市處理能力可以滿足垃圾分類需求。
“我們設計了垃圾分類LOGO,由綠色、藍色、紅色、灰色四個色塊組成,突出綠色主體,匯聚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光環,寓意垃圾分類、綠色循環。”張巖表示,對垃圾轉運車進行了形象設計,并將陸續完成“換裝”。目的是為了統一形象,易于辨識、方便大家監督。
年度垃圾增速控制在4%以內
張巖介紹,當前垃圾分類推進工作的重點是:
——黨政機關率先垂范,社會單位全面實施。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安裝廚余垃圾控水控雜和就地處理設備,最大限度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
——示范片區引領,逐步實現居住小區全覆蓋。年底前,全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的街道鄉鎮要達到90%以上。
——農村地區以環境整治為主,推進垃圾分類。涉農區結合農村環境整治,做到村莊干凈整潔,確保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清理,因地制宜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同時,要加強精細管理,規范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各個環節要求。細化減量措施,爭取將年度垃圾增速控制在4%以內。
有小區桶站設置不夠規范
5月4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指揮部開展第一次現場督導檢查。各區和市各相關部門均已開展檢查。
檢查發現了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是有的小區桶站設置不夠規范,標準不高,垃圾桶比較臟,存有破損,基本無桶蓋;桶站值守力量不足,廚余垃圾分類不夠純凈;有的小區內缺少再生資源回收點和大件垃圾暫存點,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還未進入,存在翻桶、撿拾可回收物,在小區內亂堆亂放等現象;一些社區、物業動員力度不足,樓門長、志愿者等還未參與進來。
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由各區、各部門督促相關的責任人,逐一落實整改。此外,12345市民熱線、媒體、新媒體微博等市民反映的問題,都一并納入問題整改清單,形成對問題的發現、整改、反饋閉環管理。
垃圾分類正處在爬坡加速階段
垃圾分類是“關鍵小事”,也是一件難事。實現垃圾分類,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并養成習慣;需要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全鏈條都做到分類。
《條例》對垃圾分類的責任體系作了明確規定:一是單位和個人履行生活垃圾產生者的責任,減少生活垃圾產生,承擔生活垃圾分類義務。二是物業管理企業,公共建筑所有權人,經營場所、交通場站、河湖、公園、旅游景點的管理單位等十類主體,負有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的責任。三是收集、運輸、處理單位的專業機構責任。四是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責。
張巖強調,推行垃圾分類必須以確保疫情防控工作為前提。北京市的垃圾分類工作低調亮相、不斷擰扣,但標準不低、要求不減,重在從穩從實、環環緊扣、步步深入,目前正處在爬坡加速階段。
- 下一篇: 二季度起,有5600億的基建獲批項目需要裝空調
- 上一篇: EK推出核酸檢測室專用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