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焦慮情緒彌漫,該如何正確看待?
愛賽為鳥叔 發表于: 來自:宅配機電
作為舒適家居或者說宅配機電大行業的一員,這兩年深深地感到了行業里彌漫著的焦慮。
和行業里的朋友們交流的時候發現:幾乎所有的從業者,從廠家的從業人員,到批發商,再到直接面對終端用戶的零售商,而且無論層級,從一線工作人員到管理層、老板,大家在面對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和充滿挑戰的行業現狀時,都表達了前所未有的焦慮,每個人都焦慮重重。
甚至有時候,我都能觀察到這種焦慮已經在實質上影響了一些老板的商業決策。
身為行業中的一員,說實話我也焦慮,對朋友們的這種無所不在的焦慮也感同身受。
從宏觀經濟層面上說,我們的國家面臨著內部、外部的諸多挑戰,各種各樣的觀點和論調讓人無所適從,而且一些大的宏觀經濟政策已經在業務層面,例如房地產調控、限購、精裝修,對我們行業的日常業務造成了實實在在的影響。
更何況大家都在面臨的口罩因素,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再加上經濟下行,消費不振,我想身處一線,已經很清楚地感到了這種壓力。

往下一層,到我們行業層面:
我想行業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生意不如以前好做了:行業的利潤率不斷下降,而且不但利潤率下降,而且一張單子很多競爭對手搶。利潤率下降,競爭激烈,這些都好說,更加讓人焦慮的是:以前一些傳統的營銷手段似乎失效了:
以前到店自然客流再差,基本也能把店面成本覆蓋了;現在到店客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投入巨資的店面也吸引不到足夠的客流
以前隨便參加個家博會就能拿幾十、甚至上百單;現在參加家博會幾乎是鐵定入不敷出。
以前做做百度搜索優化或者本地生活論壇里做些工作,對銷售拉動很明顯。現在網絡營銷變成了無底洞,投入大,收效大不如以前。

具體到公司業務和個人層面,焦慮有時候就轉化為了行動:老板們都在不斷想法開拓新業務,尋找新產品和品牌,不斷開辟新戰場,把戰線拉得更長。同時在商業模式和內部管理激勵模式上進行創新和變革:各種模式創新、營銷創新層出不窮。
員工也是在焦慮的驅動下,努力尋找解決辦法。甚至有的員工扛不住,跳槽轉行的也不在少數。
當然焦慮并非完全是壞事,一定程度的焦慮本身就是一種動力,古語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這個變化的大時代,我們也必須去直面變化。
但是如果焦慮過了頭,那么在微觀業務層面,動作就會難免走形,最終帶來不好的結果。在我和很多朋友的交流中,尤其是行業中的經銷商老板們,我真的有一點替他們擔心:很多在焦慮之下的決定,會不會帶來負面的影響。那么多的新系統、新產品,在薄弱的技術基礎下,是否能消化得了?開辟那么多新戰場,是否會失去焦點?那么多所謂“創新”的商業模式,是不是會脫離行業與社會實際,變成空中樓閣,不能落地?
那已經焦慮了,該怎么辦?鳥叔你能不能給點建議呢?給建議,說實話,我還沒有資格,畢竟我也和大家一樣焦慮著呢。不過我這一兩年來,焦慮緩解了許多,可以把我的想法分享給大家,僅供參考。
我在反思了自己的焦慮從何而來之后,發現當然宏觀層面、行業層面等外部環境當然是造成我自身焦慮的重要因素,但是話說回來,宏觀層面的東西,很多是我們無法影響和改變的。行業層面,我們自己雖然可以做一些工作,去努力改善和影響。但是個人的力量是相對較小的,不足以在短時間內推動行業發生大的變化。
而我可以控制和改變的因素只有我自己。 其實認真反思后,我發現:我們的焦慮主要并非完全來自于外部未知的變化,其實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其實更多的焦慮來自于我們自身,來自于我們對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的恐懼和擔憂:
作為廠家,我們習慣了只要盯著幾個大客戶,強調下我們是某國制造、原裝進口、百年品牌,客戶和訂單就會送上門,每年輕輕松松任務完成,每年的增長還很亮麗。老外傳下來的老底子,隨便翻翻,就能鎮住好多客戶。
作為批發商,我們習慣了 “搬磚”,左手進右手出:手握幾個知名品牌,維護好廠家資源,不愁沒有客戶,也不愁沒有訂單,利潤率更是我們自己說了算。
作為面對終端用的零售商,我們習慣了簡單粗暴:系統只要能轉,能熱、能冷,不出售后問題就行。好的位置開個門店,上門客流就有不少。做營銷只要高舉廠家品牌,發發朋友圈,大不了搞搞百度,掃掃小區。錢說實話,來得有點過于容易。
當在變化和大潮之下,我們感到即將失去這些我們曾經擁有的東西的時候,對“失去”的恐懼,是比“得到”的喜悅,更讓人感受強烈很多的,焦慮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那怎么辦呢?我給自己總結了一個句式:本來就…舒適家居行業,本來就是一個服務行業,用句老話:和其它服務行業一樣,本來就是個“勤行”。
作為廠家,本來就應該植根客戶,深入到客戶中間去,甚至不僅僅是深入到你的客戶中去,還要深入到你客戶的客戶中間去,直至最終用戶。踏踏實實地做工作,做基礎工作,拋卻某國制造、原裝進口、百年品牌的虛名,誰能和客戶打成一片,理解客戶并服務好客戶,并且基于本地客戶需求和實踐,能夠對老外傳下來的老本融會貫通,并且真真實現本地化的創新,這樣誰就能在長周期上獲得成功。
作為批發商, 本來就不是一個簡單“賺差價”的中間商。作為整個渠道中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環節,本來就是既要向下要為零售商創造價值,向上要能用自身的能力,做到廠家做不到的事,從而創造價值。批發商本來就是需要在資金、物流、一站式購買、銷售覆蓋、售前服務、售中技術支持、售后服務等諸多方面,根據自身情況和所長,在多個方面創造價值。
而作為直接面對終端用戶的零售商,本來就是一個對技術、服務都要求非常高的行當,鉆研技術、服務本來就是本分。
系統能冷,能熱,安裝規范本來就是基礎,系統在技術上更加合理,適合用戶的生活、使用習慣,并且穩定、節能,使用便捷,本來就是應該的。而且零售商就是一個需要工程師的行業,本來就需要精研技術,而非幾個銷售加上外包安裝工人就能干的行業。通過服務好終端用戶,贏得老客戶的信任,本來就是我們基本的營銷之本,而非炫目的招數與話術。
說了這么多“本來就”,其實只是想說:我們行業現在所面臨的的現狀,和我們未來將要面對的變化,才應該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常態,而我們前些年的高速發展,掙錢很容易的狀態,反而是不正常的和不可持續的。
所以,在當下,面對變化與焦慮,我們只能調整心態,認真地做好基礎工作,這里借用我的老東家前兩年的一句口號:Get basic right! 可以翻譯作:夯實基礎。
其實我們這個行業不缺炫目的營銷和話術,反而最缺的是基礎工作和耐得住寂寞的長期堅持。
- 下一篇: 5225萬!廣饒縣清潔取暖(空氣源熱泵)項目招標公告
- 上一篇: 美的水機創造了哪些有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