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暖通空調及舒適智能產業中的“中國制造”還好嗎?
暖通家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中國是全球生產體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全球供應鏈的中心。在中國經濟版圖中,有不少看似“不起眼”的制造業小城,它們作為供應鏈體系中的一個個節點,共同撐起了中國制造。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領域都受到影響,中國制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2月中國制造業PMI指數大降至35.7%,創歷史新低,甚至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

那么疫情之下,暖通空調及舒適智能產業中的“中國制造”還好嗎?
考驗之下,已見韌性。這次的疫情對于企業和個人而言不僅是一次大考,更是一次實戰。它看似是危機,但卻創造了新的需求。正如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所說:“困難是短期的,今天的下降為明天準備了市場。這次危機是一次實戰,危機里創造了新的市場。”在這場疫情的考驗之下,在面對難以達產,存在訂單交付的風險之下,暖通空調產業中的中國制造企業展現出了極強的韌性,一邊是迅速轉產的“硬核”操作,積極生產抗“疫”物資;一邊是為復工復產做好有效準備,按下復工的“快進鍵”。在新需求的不斷催促下,中國制造企業以責任擔當克服困難,主動適應市場變化。不管怎么困難,中國制造企業都想方設法堅守,并且往未來的“詩和遠方”努力,這就是中國制造的“韌性”。
高質量發展,大勢所趨。現在是中國制造業最難,也是最有希望的時候。疫情困境前期考驗的是企業的“承壓能力”,接下來考驗的就是企業的“反彈力”,也要求企業要積極探索新的市場機遇和商業模式,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董明珠說:“一個中國制造業企業的使命和責任,就是真正成為一個擔當者,讓中國制造走在世界上,甩掉低價、低質的標簽,就要做到自主創新、培養自主人才。”如此,中國制造才有足夠的定力與底氣來抗擊風險,抵御壓力。
破而后立,曉喻新生。疫情當下,暖通空調產業中的中國制造企業深知并且堅信,行業和企業出現生產經營困難都是難免的,是我們發展中必須承受的陣痛。在多變復雜的形勢下,惟其艱難,更顯勇毅。諸多壓力倒逼中國制造進一步苦練內功,堅持自主創新,深耕核心科技,加大自主人才培養力度,積極隨市場變化轉換思維以抓住機遇,實現自我破局。而面對疫情帶來的新需求和新風口,中國制造也應順應形勢。董明珠表示,面對困難,哭是沒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解決困難,每個人都要出手,不能靠依賴別人,要主動出擊。工業互聯網以及新型基礎設施等應用平臺和關鍵技術已成為制造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要對疫情后的形勢充滿信心,擁有領先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無疑將在之后的競爭中迎來機遇。
中國傳統文化慣于在一種略顯悲壯的韌性中傲然前行,中國制造亦是如此。憑借著這股子韌勁,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成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中國制造業規模穩居全球首位,中國也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世界都在焦急等待這座“世界工廠”的復蘇。而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制造正在不畏艱難,韌性成長。
- 下一篇: 【專題】東芝空調:冷暖風水
- 上一篇: 后疫情時代 湖北武漢如何走出病毒“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