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最低價中標”不改,談什么工匠精神、中國制造!
發表于: 來自:人民日報
“一些地方的招投標制度可謂‘簡單粗暴’。只要‘最低價中標’原則不變,就很難有什么工匠精神、百年老店!”四川仟坤集團副總裁周述軍說。
“最低價中標”成為企業集中詬病的問題,多位企業負責人表示,一些地方和國企招標采用“最低價中標”,這種“重價格、輕質量”的指揮棒,不符合新發展理念,阻礙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危害較大
容易導致優汰劣勝,埋下安全隱患,影響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一套自動售檢裝備,中標價居然比制造成本還低30%。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讓不少企業無奈的招標現實。企業反映,許多國企和地方政府的招標項目都采取“最低價中標”原則。然而,“最低價中標”這根指揮棒危害甚大。
“最低價中標”助長以次充好,導致產品和工程建設質量下降,優汰劣勝。
“很多地方招標,原料一噸8000元,可項目中標價格居然只有六七千元,很多正規企業根本沒辦法做,結果是造假的勝利,做優的出局。”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頡說。國內招標壓價嚴重,可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還要賺錢,因此上下游企業都在千方百計挖掘“價格低廉、質量過得去但不是特別好”的產品來投標。“最低價中標”往往就是犧牲質量來賺錢。
“最低價中標”極易引發偷工減料,甚至埋下安全隱患。
今年3月,西安地鐵爆出“電纜門”事件,劣質電纜竟然在多地地鐵投標中暢行無阻。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小平說,“沒有哪個企業愿意參與‘最低價中標’,但是現在市場環境被擾亂了,產業鏈從下游向上游惡性傳導:不壓價,中不了標;中了標,產品質量往往下降。”
“最低價中標”影響企業創新研發的積極性
江蘇雙良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陳強表示,“最低價中標”很少考慮投標企業的產品質量,更不會去考慮技術水平如何。“我們曾去浙江競標一個項目,招標方就要求是‘最低價中標’,根本不要求品質和運營。這樣的招標制度,怎么能有轉型升級?又如何鼓勵企業投入創新?”“包括‘最低價中標’在內的壓價競爭危害非常大,擠壓的不僅是企業效益,也是持續創新的投入空間。” 四川日機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經理張智說。
為何“風行”
擔心“說不清”,規避“履職風險”,導致一些地方傾向于“最低價中標”。
“招標方普遍認為,價格低不犯錯誤”。那么這個企業“人人喊打”的“最低價中標”,從何而來呢?“最低價中標”的法律依據是《招標投標法》,我國實施的評標方法并不唯一。那么,為何在實際操作中,價格往往成為評標的唯一要素?
地方和企業傾向于“最低價中標”的重要原因。擔心“說不清”“犯錯誤”,規避“履職風險”
市場質量監管缺位、不到位,也是“最低價中標”大行其道的助力
招標方過于強調成本而忽視質量,也導致招標的天平傾向于價格
我國普遍采用“最低價中標”,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招標方對招標產品性能并不了解,只能談價格。
不應延續
要鼓勵企業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創新之路,政府采購應逐步改變“最低價中標”模式。
企業一致表示,“最低價中標”影響正當競爭、降低產品質量,已經成為振興實體經濟的障礙。它不僅不利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不利于實施質量強國、品牌興國等國家戰略,還會埋下重大安全隱患。
“中國人常強調價廉物美。其實,中國制造到了現階段,更應強調工匠精神。精心打磨的產品,投入那么多,怎么可能是低價的呢?要強調優質優價,不要再延續‘最低價中標’的傳統。” 無錫江南電纜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夏亞芳說。
多位企業負責人建議,我國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在產品招標中,修改“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模式,采用“經評審的平均投標價法”;其次,要形成行業成本價格體系,防范惡意低價投標;最后,還要建立誠信體系,健全失信懲罰機制。
在招標過程中,應當嚴把市場準入關,健全市場出清機制。與此同時,也要完善政府招標過程中的追責機制。
- 下一篇: 《高效空調制冷機房評價標準》參編邀請函
- 上一篇: 《暖通空調資訊》7月刊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