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氣區域選擇將更具“針對性”
發表于: 來自:互聯網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方案》)要求,涉及的工業和居民煤改氣覆蓋范圍擴大,汾渭平原被納入其中。與此同時,廣東、浙江、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區將通過推進工業用戶使用天然氣、熱電聯產擴建等方式促進當地煤改氣發展。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這意味著煤改氣政策已由強制“一刀切”過渡到引導為主,未來將更加“因地制宜”、平穩發展。
多地持續推進
根據《方案》要求,煤改氣工業覆蓋范圍從之前的15個行業擴至39個行業。10月底前,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共完成散煤替代709萬戶,力度有所加強。
與此同時,山東、浙江、江西、廣西、安徽多地相繼出臺一系列環保政策和行動計劃,以持續推進煤改氣實施。“比如在長江流域,‘氣化長江’倡議已被沿江各級政府廣泛接受;江蘇正計劃進行更大的熱電聯產擴建。在東北,隨著中俄東線北段啟用,黑龍江和吉林也正在制定煤改氣改革長期計劃。雖然上述大多數政策仍處于規劃階段,但實施后仍有望貢獻約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消費量。”卓創資訊天然氣分析師陳昭娟說。
據了解,今年煤改氣主要推動力是以廣東省為代表的省級推廣。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廣東在《廣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中提出更為嚴格的產業準入清單,要求2020年基本完成燃煤工業鍋爐替代及清潔改造、工業鍋爐污染綜合治理、工業窯爐專項治理等工作。據了解,今年底廣東將增加約60-7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消費潛力,煤改氣將貢獻約3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消費量。
“根據調查統計,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等重點地區也將實施一批煤改氣項目,進一步推動散煤清潔替代、采暖鍋爐煤改氣和‘村村通’工程。到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39地區將貢獻約15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耗量。”陳昭娟說,“煤改氣將在今年天然氣增長中貢獻約50億立方米的消費量,為在新冠疫情沖擊和全球經濟衰退雙壓之下實現6%的年消費增長率助一臂之力。”
應逐步擺脫對“補貼”的依賴
經濟賬是煤改氣推行中最受關注的問題。煤改氣經濟競爭力弱是不爭的事實,其發展規模一定程度上依賴財政補貼。
有觀點認為,此前,中央資金主要補貼建設,自2019年開始,在大氣污染專項中財政部已經拿出部分資金對煤改氣和煤改電進行運營補貼,一些省份也決定持續補貼,因此補貼不會輕易退坡。
但也有部分省市補貼將取消。據記者了解,煤改氣大省河北省2018年補貼力度低于2017年,2019年末更是提出從2020—2021年取暖季開始,農村居民享受到的省級運行補貼將梯次減半,并將在三年內取消。在補貼下降的“后煤改氣時代”,如何有效提高經濟性,是煤改氣需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
原陜西省燃氣設計院院長郭宗華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均表示,財政補貼只能“扶上馬但不能送一程”,煤改氣較有成效的區域體現了“需”,其優選條件變成了經濟支撐及工業需求,類似江蘇、山東、浙江這些經濟強省脫穎而出。“工業不發達,需求不旺盛的地區,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大,維系煤改氣大規模補貼力不從心。”郭宗華說。
郭焦鋒指出,關于財政補貼問題,目前部分縣級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少,補貼不起。因此在有條件的地區,要把“用得起氣、用得好氣”作為根本要求來有序推進農村煤改氣。“未來,要多措并舉降低氣源成本,同時盡可能減少天然氣供應中間環節費用,以提高煤改氣經濟競爭力,逐步‘擺脫’對補貼的依賴。”郭焦鋒說。
“因地制宜”更理性
郭焦鋒認為,煤改氣相關政策已改此前‘一刀切’的強制模式,政策也更具引導作用。“各地經濟和用氣設施發展程度不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雙重壓力,綠色環保訴求有所減弱。目前煤改氣已不宜大面積鋪開,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天然氣價格較為便宜的地方將持續推進,其他地方推動力度甚至比以前更小。未來煤改氣將因地制宜更理性平穩發展。”郭焦鋒說。
“煤改氣增加企業的用能成本,經濟壓力較大。同時受到替代能源的影響,目前電代煤比氣代煤便宜也更加便利,且無需大量建設基礎設施。雖然從大環境看降低散煤利用的政策方向不變,但是具體推進中環保的監管、補貼政策的連續性都面臨很大問題。”郭焦鋒說,“因此廣東、浙江、江蘇產業聚集度較高,先進產業集中的地區,有積極性做煤改氣,農村則不宜再大面積推進煤改氣。”
一方面,農村存在管網鋪設問題,如果用戶量小,成本造價高,可能導致建設者為降低成本而選擇相對便宜的材料進行鋪設,安全性值得考量。另一方面,煤改氣價格過高,如果沒有補貼,農民的接受度并不高,承受力面臨考驗。
“煤改氣政策符合能源清潔化發展方向,帶來的好處是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環境形勢好轉。”郭宗華說,“其實政策沒有大反轉,從‘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的‘四宜’到‘清潔取暖’,是在嚴重氣荒下的政策調整,‘以氣定改’‘協同發展’仍是政策的基調,在即將面臨供大于求的形勢下,即使政策不做調整,市場機制也會是煤改氣再度進行。”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印證了這一觀點。文件提及,近年來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PM2.5濃度大幅下降,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期間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2018-2019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6.5%,重污染天數同比增加6.8%,部分地區散煤復燒,散亂污現象反彈。“這與散煤復燒不無關系,2+26地區尚且如此,其他地區可想而知。”郭宗華說。
郭宗華指出,天然氣供應和管網設施與電力供應和電網不能比較。廣大農村是用氣量小、管網建設投資大的地區,是城市燃氣公司不太愿意去的地方。電網在農村相對完善、供應充足,這兩個因素也是煤改氣不能與煤改電競爭的原因。“但加大供應量,完善管網設施,這是天然氣產業應該努力的方向。這樣能從根本上保證農村居民用氣,保證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用氣同價。”郭宗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