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缺失或成企業創新之困 人大代表再提及時建議
發表于: 來自:格力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大行業領域的創新成果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然而當創新成果被應用于新產品新領域時,或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其中之一便是如何推動創新成果的市場轉化。
日前,備受關注的人大代表董明珠在接受媒體群訪時真切表示“挑戰是永遠的,創新是不停步的”,并一如既往強調要加快科技創新并以其成果普惠人民群眾。

(圖為董明珠接受2021年兩會媒體群訪,源自新華網)
事實上,在董明珠的帶領下格力早已躍步成為國內科技創新領域的排頭兵。截至目前,格力已將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4項專利金獎收入囊中。同時,憑借多方位融合資金、研發、人才、管理等內生資源優勢,格力共自主掌握31項“國際領先”技術,始終不遺余力推動創新技術落地和加速用戶美好生活再升級。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極具行業代表性和市場競爭力的格力也難以逃脫當前最為顯著的企業創新困境——標準缺失。
倘若就標準問題追本溯源,不難發現標準缺失仍然是我國各行業企業難以揭開并正視的瘡疤。于國內消費市場而言,標準即約束和規范,制定和合理更新技術標準有利于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在國際貿易市場中,標準是話語權的隱喻。如今國際化標準早已上升為世界通用語言,全方面影響著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協同合作。
正是因為深刻意識到標準缺失意味著行業約束和規范的缺失甚至國際話語權的缺失,最終將影響創新型企業的向前發展,董明珠在今年的兩會建議案中明確指出,一方面希望建立新技術新產品國家標準快速通道,另一方面要盡快在國內市場推行中國標準和中國認證,進一步營造公平市場環境。
縱觀我國標準及其改革工作現狀,制定新的國家標準流程繁瑣、周期冗長等問題依舊突出,并且嚴重阻礙了創新型企業將自主創新成果快速轉化和投放市場。“企業快速發展都在講創新,我們做了很多新的技術你都沒有也沒見過,你到哪里給我制定標準。我把標準告訴你,你能不能有個快速通道,讓企業發展的快一些”董明珠在兩會媒體群訪中的言辭一針見血。
為了讓大家明晰加快創新技術標準認證的戰略意義,董明珠以格力光伏技術為簡易鮮活的案例向大家介紹道,格力光伏空調在諸如新疆、西藏、廣東、海南等富含光能源的地區,在保證設備穩定運行的同時大幅降低了電網電能消耗。董明珠為此惋惜道:“這么好的技術卻沒有標準”。
此外,身處科技創新行業中的董明珠更深知企業根植本土市場和開拓國際市場、產業整體優化升級都需要標準的保駕護航。當下“中國需要有權威性的標準認證機構,在中國市場一定要用中國的標準。”“當我們研發出創新技術,就應該用我們自己的標準界定它,而不應該用美國標準、歐洲標準或者其他國際標準”。顯然在呼吁自主掌握標準制定權和主動權方面,董明珠流露出了為世人所熟知的“強勢”和“霸氣”的一面。
原來如今國內各類建設項目的招標過程中還存在著明顯的歧視現象,外資品牌進駐“暢通無阻”,國產品牌由于缺乏國際標準認證時常被“拒之門外”。與此同時,企業“走出去”的進程也異常艱難,由于國際標準實則可以看作規則和權力的游戲,國產品牌只有完成國際標準認證才能拿到一張國際市場的“通行牌”,而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支付巨額的認證費用和由此引發的貿易逆差。
綜上,足以見得技術標準是科技創新和商業化之間的紐帶,也是接軌世界的快車道。只有國家及行業企業掌握標準制定的主動權,不斷提升標準與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升級的適配性,才能充分發揮標準為創新劃定底線的作用,并進一步激勵和反哺行業企業強化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的落地和轉化。
當下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帶一路”經濟走廊的建成及完善為中國的技術輸出、標準輸出提供了潛力十足的國際舞臺。“十四五”建設時期,伴隨新一輪產業革命,國內科技創新也將迎來新的歷史機遇期。基于此,董明珠針對科技創新標準問題給出的建議案,值得創新型企業思考,對目前國家標準工作的完善也頗具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