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漲,今日銅價三連漲,直逼8萬?
發表于: 來自:互聯網
近期,市場對銅的看法出現兩極分化,產業和貿易商不樂觀,投行偏積極。出現這種情況也不難理解,因為我國是一個貧銅國家,銅產業在全球屬于中下游,利潤來源主要靠加工費,享受不到銅價上漲帶來的紅利。在沒有強勁需求的支持下,今年銅價不斷刷新前高,讓相當多的實體企業感到困惑,首當其沖的是下游精銅桿加工行業和線纜行業。
現貨市場上最直觀的體現是,華東電解銅現貨4月平均貼水70元/噸,往年同期平均在升水約50元/噸。華北市場更是冷清,天津現貨很長時間貼水300—400元/噸,河南現貨也貼水300元/噸,而去年4月天津現貨升水一度達到了450元/噸。電解銅市場價遠低于銅桿廠年初簽的長單,長單的執行竟變成了劣勢。另外,國內電解銅進入4月后一直沒有迎來庫存拐點,期貨市場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連貿易商也失去了做滾動套利的基礎,市場上沒有貿易環節的“蓄水池”,旺季不但不旺,還冷清了許多。

不過,短期的基本卻不足以主導銅價修正,銅價仍然高歌猛進,除了海外經濟復蘇強勁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我國制定了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總體目標,在這十年里清潔能源要逐漸替代傳統石化能源,風電、光伏進入密集建設期。
之前有機構預測,到2025年國內清潔能源帶動的年均銅需求量為55萬—65萬噸。加之新能源汽車消費勢不可擋,新能源汽車單車用銅量是傳統汽車的3—4倍,還有與之配套的充電樁建設以及城市電力網再次升級,這些都會增加銅的用量。
總的來說,疫情后全球經濟處于復蘇趨勢中,銅的需求不會差,但恰好今年廢銅進口恢復,擠占了部分電解銅需求,這是今年電解銅消費不樂觀的原因。銅價上漲將壓力集中到產業的下游,尤其是精銅桿加工企業默默承受著一切。不過,或許我們已經悄然站在了一個新的風口,未來銅的需求有望迎來曙光,資本市場已經敏銳地嗅到未來的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