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空調市場:有多少“缺貨”,就有多少泡沫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隨著全國銷售的暴增、原材料上漲、面臨缺貨,現供貨周期為20-30天,需要安裝提前預定,造成不便敬請諒解!已經安裝缺貨的客戶正在協調、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
類似的通知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如果暖通空調行業也有熱搜榜,那“原材料漲價”“制造企業調價”“各地頻現缺貨”這三個詞條,一定牢牢霸占了2021上半年的熱搜。前兩個或許還不難理解,受國際疫情和市場影響,“原材料漲價”幾乎成為了中央空調行業中的“不可抗力”,同時為了調和利潤和成本之間的矛盾,“制造企業調價”也成為必然的結果。那“各地頻現缺貨”又是為什么呢?2021年的中央空調市場真的已然繁榮至此,供不應求了嗎?

答案顯而易見
1、鋪天蓋地的漲價通知,其實是在提前“消費”
隨著原材料的飛漲,制造廠家為求利潤幾度調價,與此同時,渠道商也不得不在漲價前加大囤貨力度,某品牌安徽一核心代理商表示,該品牌單漲價前一天的回款就能抵上之前兩個月的回款。渠道或者用戶端心態的變化,也造成了制造廠家的“供不應求”的局面。某區域辦事處經理表示,“上半年不少制造廠家的業績都非常好看,但確實存在一定的泡沫。渠道商在漲價的大背景下,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囤貨反倒是比較常見的。今天囤貨,明天漲價,手里貨的價格就直接升值了。就此而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眼下的缺貨更像是原材料漲價背景下,頗具‘時效性’的虛假繁榮。”
2、終端需求的確在大量釋放,但不具備可持續性
2020年停滯和積累的項目訂單逐步進入發貨期,與此同時,新基建的蓬勃發展,以及農林牧副漁等增量市場的出現,也同樣帶來了項目數量的增長,此般種種訂單的積累和集中性爆發,對于制造工廠原材料的儲備和供貨速度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而家裝零售市場的復蘇反彈同樣也釋放了大量的終端需求。隨著國內疫情的穩定,以及適宜天氣的來臨,本就迎來了裝修旺季的上半年,不僅疊加了樓盤配套市場的集中性交付、裝修公司將目光投向期房市場的利好,更有甚者,在鋪天蓋地的宣傳和經銷商即將漲價的有意識引導下,用戶的聚集性下單也同樣比比皆是。但這樣的市場“盛況”的可持續性則有待驗證。
3、缺人缺料是真,“缺貨”也未必是假
缺貨的背后一定是供不應求,這點毋庸置疑。那為什么會出現供貨速度受到影響的現狀呢?或許疫情已然是老生常談的“背鍋俠”,但它確實讓部分制造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在2020年收縮裁員,而后疫情市場的前景難辨更是讓這部分企業難以及時補充人員,即便隨著市場的回暖,招聘和增補了工廠員工,基礎培訓到實操上手同樣需要時間。而缺人缺料正是制造企業工廠“缺貨”,以及供貨速度受到影響的客觀原因。
當然,大型制造企業都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會在一定范圍內囤積原材料,以控制其整體生產成本,當原材料價格偏離正常水準太高,且趨勢未止,甚至原材料供應商無法供貨的情況下,也存在部分制造廠家“惜售”的情況,以缺貨為由推遲交貨,觀望市場動向和原材料的漲跌態勢。而從財務方面來看,在原材料漲價,產品漲價的大趨勢下,前期的存貨放到現在應該會增加存貨的賬面價值。好看的賬面價值對于上市公司在關鍵的節點也至關重要。


未來未必可期
持續高漲的原材料價格是一個對所有人都公平的客觀因素,但材料價格波動本就是常態,作為制造企業,提升經營能力、合理規劃產能,在原材料起伏之際能否有戰略性的應對方案或將成為衡量制造企業實力的新增標準。即便在“漲”聲一片的現下,也有部分制造企業能夠扛住壓力維持現有價格不變,這背后與其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無關系。無論是有實力的制造企業通過集團采購、囤積期貨來控制成本、維穩價格,還是在原材料普漲的當下,能夠通過成本的控制消化客觀原因帶來的沖擊和震蕩,都在持續考驗著制造企業的戰略經營能力。畢竟,“漲價”并非萬能之舉。
當然,原材料的儲備也并非只是大型制造企業才需要提上日程的議題,中小企業能否在“缺貨潮”中迎來一波機遇,接住由于各種原因流來的訂單,同樣也是考驗其實力的一把標尺。更遑論在產品價格普漲的背景下,或將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行業洗牌,當頭部企業的漲幅低于尾部企業,兩者在市場端銷售價格差異不大時,抗風險能力更差的中小型企業或將被“扼住咽喉”。
與此同時,就目前市場表現來看,上半年“銷售業績”有多亮眼,或許下半年的渠道庫存壓力就有多大。隨著部分市場的提前“消費”,制造企業端如何幫助經銷商去庫存,渠道商如何做好庫存管理,如何實現終端銷售也同樣成為行業值得深思的新命題。對于制造企業而言,眼下的“缺貨”
并非是常態,僅僅是原材料漲價后階段性的連鎖反應,后期渠道庫存才是更需要關注的問題,畢竟庫存情況才能反應終端市場的活躍度以及銷售能力。而對于渠道商而言,如何尋找庫存和現金流之間的平衡,化解巨大的庫存壓力和積極優化庫存的方法是目前渠道商的當務之急,有效的定義庫存、活用庫存、利用庫存讓其在市場中獲得強勁的競爭力。在此基礎上,對于行業變化的敏感性,對于時局的把握,則就是錦上添花的創舉。
值得強調的是,眼下的“缺貨潮”并不意味著市場的樂觀,無論是疫情的發酵,還是工廠供貨能力的局限,原材料的漲價等等,都是其中的誘因,單就“缺貨”這一現象就直接推導出市場的“花團錦簇”,顯然并不客觀。面對眼下虛假的繁榮,無論是制造企業還是渠道商都因時刻保持冷靜理智的頭腦,洞悉“缺貨”背后的原因,洞察行業發展趨勢,并針對性的改善,真正做好生產和銷售的協調。只有自身實力的強健,才能在無論怎樣的市場態勢下,都能立于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