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式新風是不是“智商稅”?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此前,北京地標DB11/891-2020《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就曾提出“住宅宜采用分戶新風系統,不宜采用集中新風系統”的明確條文。如果說地方標準囿于當地氣候等條件限制可能未必具備普適性,那蘇州科技城金茂府三恒新風系統嚴重偏離綠建標準運維管理標準,并向用戶家中輸送源源不斷渾濁尾氣和發霉空氣的的事件,則再一次將集中新風系統送上了風口浪尖。

集中新風系統是否真的一無是處?為什么集中新風系統始終爭議不斷?集中新風系統如何才能真正發揮其效用?答案顯而易見。作為曾經高端住宅的標配,集中新風系統能被認可,甚至助推以蘇州科技城金茂府為代表的項目案例斬獲嚴苛的“中國綠色建筑三星認證”“英國BREEAM住宅認證”,說明在技術端其實不存在任何問題的,有問題的是與動態的客觀環境之間的矛盾以及對后端運維的高要求。也正是當下的宏觀環境與復雜高昂的運維代價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致使集中新風系統最終成為標準文件中的“不宜”。
運維難度大,費用不低
事實上,即便在戶式場景中,新風設備都是日常維護中耗費人力和成本最多的品類,更遑論是按照標準設定理應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時刻保持運轉的集中新風系統,需要的維護等級自然也更高。
常規來說,根據項目體量不同采用的集中新風設備數量也不同,公開報道顯示,以居民小區為例,少則7-8臺新風機組,多則30余臺。新風系統通常設置有多層過濾網,室外空氣需要經過層層過濾后送到用戶家里,所以每臺設備中又包含了初效、中效濾網在4-6片,更換時間各不相同,其中部分系統中搭載的靜電除塵裝置則需要定期用藥劑浸泡,泡完之后進行洗刷。以上種種運維過程中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對于設備制造企業、運營方以及使用方而言,都不是一筆小數目。
以此前深陷輿論風波的蘇州科技城金茂府為例,按照其此前宣稱的標準,初效濾網間隔7至10天必須進行清洗,同時,在清洗時需要用備用濾網,保持新風系統不停機,濾網的使用壽命也有相關規定:初效濾網通常3個月左右需要淘汰,中效濾網的更換周期則在4-6個月。成本可想而知,為此,蘇州科技城金茂府在科技系統迭代更新中增補了靜電除塵裝置以期減少濾網更換的成本,但就結果來看,成本并未有切實的改善。
不僅如此,集中新風系統的能耗也相對更高。即便是官方建議365天*24小時常開新風系統,但事實上,不同家庭的需求和使用習慣也并不一樣,而且《民用建筑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條文說明中也提到:按照目前我國現有新風量指標,計算得到的高密人群建筑新風量所形成的新風負荷在空調負荷中的比例一般高達20%-40%,隨著節能設計標準對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要求的不斷提高,新風負荷在空調負荷中的比例會越來越大。因此,集中新風系統存在較大的節能潛力,需要關注新風量的有效需求控制。顯然,這一點,至少在民用建筑中的集中新風系統很難實現。

使用靈活度低,存有隱患
正如上文所言,不同家庭的使用習慣不同,對新風風量、品質的需求自然也并不相通,但集中新風系統顯然只能盡可能的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而無法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靈活的調整。
“就技術而言,集中新風系統基本沒什么問題。但因為需要協調參與的人群過多,在設備本身的技術標準、施工安裝的規范、后期的交付使用、物業的管理水平,甚至業主對物業費的接受度等等諸多環節中,都會容易出現問題,對最終的室內空氣質量有所影響。”新風行業自媒體人汪俊華如是道。集中式新風系統重每戶的新風及回風都會經過同一臺新風設備處理后送出,如果設備的氣密性不夠,只要一戶人家存在病毒就可能在回風時新風互混,輸送到整棟樓的各戶,造成1傳多的交叉感染。
如果只是普通的分戶式新風系統,用戶只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選配安裝并設定相應的數值以滿足自身所需即可,但集中式新風系統卻將自身對健康的訴求假以更多他人之手。依舊以蘇州科技城金茂府為例,其中業主家中的空氣質量取決于開發商設備的選擇,設備安裝方的標準,運維方的規范,甚至是“良心”等等多個環節,且均不可知、不可控。
此外,在運行維護力面,集中式新風系統存在“各戶風量不均勻、收費無序,以及維護影響范圍大”的問題。就集中新風系統的運行過程而言,層間風壓不同,很容易出現距離新風機組越近的住戶,新風量和噪聲越大;距離新風機組越遠的住戶,新風量較小的現象。此外,集中新風系統很難計量和統一收費標準,而入住率較低時,該新風系統的運行費用偏高,物業負擔過重。當然,一旦出現停電或是系統需要更新維護的情況,受影響的范圍也會更大。
“就集中新風的使用場景來看,往往會協同預埋式的采暖或制冷設備共同搭建起恒溫恒濕的室內環境系統,更多應用于高端精裝配套項目中,以‘科技住宅’等名義作為樓盤的賣點廣而告之。除對于開發商而言,集中新風系統有前期初投資較低、能效高、能集中管控的優勢,也能最大程度規避結露等問題。對于整體市場而言,則能帶動消費者的認知,拉升整體市場對‘五恒系統’的了解和關注。所以,集中新風系統的優勢與其弊端一樣突出。但換言之,即便精裝配套項目全部換成分戶式新風系統也很難保證毫無問題,甚至會因為分散性給物業帶來更多的挑戰和成本。所以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在集中新風系統應用的后端應如何改善,而非武斷的判別這個系統的價值。”汪俊華呼吁道。
- 下一篇: 大金空調服務安徽淮北時代廣場
- 上一篇: 臺積電全球首個3納米工廠量產,開利空調助力穩定生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