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被動房的各項指標
德國被動房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簡稱PHI,是由沃爾夫岡·費斯特(Wolfgang Feist)博士領導的一個獨立研究機構,該機構由眾多跨學科專業人士組成,并且越來越多的加入者使得機構不斷發展壯大。
被動房研究所在被動房理念的發展中承擔著尤為關鍵的角色。首個被動房示范項目( Kranichstein被動房,達姆施塔特,德國,建于1990年)是歐洲首個供暖能耗低于12 kWh/(m2a)的多戶住宅,其能耗水平也已通過了詳細數據監測得到了驗證。
被動房有著各種各樣的指標與數據:
01 、室內環境指標
1.室溫維持在20℃-26℃
被動房高效率的隔熱保溫,確保溫度均恒無死角,不論炎熱寒冬,不受外界干擾,全屋始終保持在20攝氏度至26攝氏度之間,四季如春。并且室內溫度均勻,溫差≤0.5℃,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不再被季節變化所困擾,疾病的發生率也大大減少。
2.空氣濕度維持在40%-60%
當相對濕度大于80%時,所有物品都會變得潮濕粘膩,并且容易發霉滋生病菌;當相對濕度小于30%時,會導致空氣干燥,容易出現口干舌燥、咽痛等不舒適感,影響健康。
被動房可根據外界濕度,智能調控室內相對濕度,將相對濕度控制在40%~60%的人體感受最佳范圍。肌膚更水潤,家具不易變形,衣物不易生菌,家人更能遠離疾病困擾。
3.聲音環境白天<45分貝,晚上<35分貝
被動房的門窗、外墻系統、樓板、管道等部位均采用多重隔音降噪措施,打造白天<45分貝,晚上<35分貝的聲音環境,保證室內的安靜空間。有效阻隔外界噪音,全屋安享靜謐,解決上下樓層間、室外等噪音干擾,享受寧靜空間。
4.室內CO2濃度≤1000ppm
城市空氣污染、霧霾是城市環境的另一大公害。而長期處于門窗緊閉、不通風的室內,我們會出現暈悶難受,甚至頭暈乏力等現象,這都是因為室內的CO?濃度過高導致的。被動房對室內二氧化碳濃度≤1000ppm的要求,確保了室內一年四季必須保持空氣清新的狀態,保證人們待在家里的每一刻都能呼吸到新鮮空氣。
5.圍護結構非透明部分內表面溫差不超過3℃,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不低于室內溫度3℃
圍護結構非透明部分內表面溫差不超過3℃和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不低于室內溫度3℃的規定,使得被動房外圍護結構任何一個部位的隔熱保溫性能都不能被削弱。
屋頂、外墻和地面不能出現梁、板、柱造成的結構性熱橋,外門窗也不能出現過于薄弱部分,以避免出現結露現象。
02、能耗需求指標
6.冷熱負荷≤15kWh/m2·a
冷/熱負荷是指為了維持室溫恒定,單位時間內必須自室內取走/向室內供應的冷/熱量,亦即在單位時間內必須向室內空氣供給的最大冷/熱量。被動房要求冷熱負荷≤15 kWh/m2·a,反觀普通民用住宅的冷熱負荷是60-90kWh/m2·a。
因此被動房是能耗需求極低的房屋,被動房從建筑結構進行設計,使得房屋本身就有著極低的能耗需求。
被動房通過良好保溫,將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太陽能和室內非供暖熱源得熱等各種被動節能手段與建筑圍護結構高效節能技術相結合,無需安裝高能耗主動設備,不需要煤、電、氣等主動式能源消耗,從而實現冷熱負荷超低的標準。被動房的“被動”特性正是由此體現。
7.節能減排90%以上
被動房全年供暖供冷需求顯著降低,嚴寒和寒冷地區建筑節能率達到90%以上,與現行國家節能設計標準相比,供暖能耗降低 85%以上。
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經過被動式超低能耗改造后所能減少的碳排量相當于給地球貢獻了10畝森林。據統計,被動房在后續使用中,每年可節省高達90%以上的用電量,可以為家庭節省很大一筆電費。
03.房屋氣密性指標
8.氣密性N50≤0.6
房屋氣密性是指室內外壓差50帕的狀態下,房屋每小時換氣次數,也就是房屋外門窗正常關閉狀態下阻止空氣滲透的能力。被動房要求氣密性N50≤0.6。
在風壓和熱壓的作用下,建筑氣密性是保證建筑外窗保溫性能穩定的重要控制性指標,直接關系到室內受冷風或熱風滲透而造成熱損失,即室內能量損失。
建筑的氣密性能對于被動房非常重要,它的密閉性除了可以降低熱量損失以外,還可以維持室內環境的舒適潔凈和保護建筑結構。氣密性等級越高,熱損失越小。
被動房在設計原理上遵從“鉛筆原則”,從門窗、墻體、屋面、地板等部位全方面來保證被動房的氣密性,確保連續包裹建筑的外圍護結構。并且在做好各個部位的氣密性設計、施工之后,還會通過氣密性檢測來測試房屋整體的氣密性效果。
通過以上被動房指標的數據化解讀,你對被動房的了解有沒有更進一步呢?
PHI作為一個獨立的檢驗和認證中心,在全球范圍內對被動房項目、部品、人員進行認證,以此保障被動房標準所規定的嚴格質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