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機房注入AI,美的樓宇科技能否突出重圍?
第36中國制冷展首日,美的樓宇科技發布“iBUILDING高效機房AI全域生態平臺”。這一動作的背后,是美的對暖通行業高效機房發展的痛點、雙碳政策機遇及數字化轉型趨勢的深度回應。作為全球暖通行業領軍企業,美的為何選擇此時將AI深入注入高效機房機房的設計、采購、安裝、運維?這一平臺又將如何改寫行業規則?整場發布會,美的樓宇科技給出了鮮明的答案。
雙碳政策倒逼:暖通行業迎來效率革命
暖通系統占建筑總能耗的45%-55%,是樓宇碳減排的“關鍵戰場”。2022年,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數據顯示,國內既有建筑中90%的中央空調系統能效低于國際標準,年浪費電量高達千億度。在“雙碳”目標壓力下,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到2025年新建公共建筑能效需提升30%。政策高壓下,傳統依賴人工經驗的設計、運維模式已難以為繼。
美的樓宇科技先行研究中心智能技術負責人程俊在采訪中直言:“暖通行業數字化轉型滯后于其他領域,設計周期長、數據孤島多、專業門檻高,導致高效機房推廣緩慢。”以常規大型商業綜合體為例,傳統機房設計需至少3名專業工程師耗時兩周完成,而使用AI平臺后,普通人員就可做到方案生成縮短至1小時,且能效仿真誤差控制在5%以內。
破局行業痛點:從“經驗驅動”到“AI賦能”
發布會上,美的樓宇科技的iBUILDING高效機房AI全域生態平臺直擊三大行業痛點:
1. 設計效率低下
傳統暖通設計依賴工程師手動計算設備選型、管道布局,易出現冗余或能效漏洞。美的通過AI助手集成數十年項目沉淀數據,用戶僅需輸入建筑參數,平臺即可自動生成3D可視化方案,并模擬全年能耗。
1.交付與運維割裂
以往設計、施工、運維數據無法互通,導致后期能效不達預期。iBUILDING打通全流程數據鏈,自控系統界面與設計方案同步生成,運維人員可直接在平臺監測實時能效。例如美的越南工廠項目應用后,調試周期從3個月縮短至15天,年運維成本下降40%。
2.生態協同缺失
暖通產業鏈涉及設計院、工程商、設備商等多方,協作效率低。平臺開放API接口,允許第三方接入設備數據。目前,平臺超70%的用戶為外部合作伙伴,生態內方案庫已積累超500個標準化模板,工程商采購清單生成效率提升60%。
打造技術護城河:輕量化引擎+AI仿真內核
針對3個痛點,美的樓宇科技就是用iBUILDING高效機房AI全域生態平臺交出它的答案:輕量化3D引擎:支持低配置電腦運行,一鍵生成機房漫游視頻,便于行業用戶理解方案,以及直觀看到人員巡視路線等。多物理場仿真算法:整合CFD流體力學、傳熱學模型,實現設備選型、管道布局的全局優化。測試數據顯示,AI方案較傳統設計平均節能15%-20%。
據設計院工程師反饋,傳統機房設計需要手動調整十余版方案才能滿足業主需求,現在AI自動生成3個備選方案,客戶決策速度提升3倍。
商業模式重構:從賣設備到賣“能效服務”
美的正借iBUILDING推動商業模式轉型:工程商賦能,平臺提供EMC(合同能源管理)測算工具,幫助工程商量化節能收益。金融協同:美的金融推出“能效保險”,承諾能效不達標即賠付,降低業主決策風險。碳資產運營:平臺自動生成碳減排報告,對接碳交易所。程俊透露:“未來三年,平臺將接入光伏、儲能系統,實現‘光儲直柔’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拓寬商業邊界。”
行業洗牌前夜:標準化VS定制化之爭
行業首個智能暖通機房專業設計平臺的——iBUILDING高效機房AI全域生態平臺的推出,標志著暖通行業進入“標準化”與“AI柔性化”融合的新階段。行業友商雖已布局BIM設計軟件,但尚未實現全鏈路AI覆蓋。行業分析師指出:“美的憑借硬件+軟件+生態的三重優勢,可能在未來3年搶占30%的高效機房市場份額。”
不過,挑戰依然存在。中小工程商數字化能力薄弱,平臺推廣需配套培訓體系;另部分業主對AI方案信任度不足,需更多標桿案例驗證。
從蒸汽機到電力,從信息化到AI,每個時代的效率躍遷都重塑產業格局。美的樓宇科技iBUILDING高效機房AI全域生態平臺的野心,不止于暖通設備的智能化,更在于以AI重構從設計到運維的全價值鏈。在這場綠色革命中,誰先掌握數據與生態,誰就能贏得碳中和新賽道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