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30%,“煤改氣”進入尾盤,壁掛爐發展全面步入“市場化”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無論是對于壁掛爐產業還是其他行業而言,2020年的艱難顯而易見,好在有下半年的“煤改氣”政策的推動,最終實現了420萬臺的出貨量,4.5%的整體增長,也算是交了份不錯的答卷。在剔除了中燃寶等燃氣公司等項目重復統計,“煤改氣”腰斬式的下滑后,2021年實現了290萬臺的總出貨量,同比下滑-31%,其中“煤改氣”95萬臺,下滑64.1%,家裝零售+普通項目工程為195萬臺,同比增幅25%。

一、市場整體特征分析
受北方“煤改氣”政策的持續收尾影響,市場整體出貨量較之2020年,數據并不好看,再加上2021年上半年爆發的原材料漲價,對于整個處在轉型、調整期的壁掛爐行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從行業發展的規律來看,我們分析認為,在剔除了“煤改氣”等外部政策的刺激后,市場已逐漸回歸到正常的發展邏輯上來,盡管會有陣痛,調整也勢在必行,但至少會讓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更明確,目標更清晰。
“煤改氣”持續收尾 出貨量腰斬
“煤改氣”政策性紅利基本見底,相關數據顯示,整個2021年“煤改氣”壁掛爐招標項目總數209個,比2020年減少逾100個,招標總臺數約為95萬臺,與2020年的265萬臺相比,銳減64.1%,比腰斬還嚴重。
同時,與往年“煤改氣”招標各大品牌“百花爭艷”有所不同的是,2021年參與“煤改氣”招標的主體已發生變化,中燃寶等大型燃氣公司開始快速介入,分食了近50%的“煤改氣”出貨量,在提高了“煤改氣”招投標的難度的同時,也會進一步稀釋項目利潤。
從整體上看,“煤改氣”政策在持續收尾,樂觀估計,在未來的3-5年時間,還將持續存在,但方式上因大型燃氣公司的介入會有所變化,如“總包+分銷”的模式將會成為主流。

零售增長明顯 南方采暖存在變數
在經歷了2020年-9.8%的下滑后,疫情后的市場消費釋放及部分國產壁掛爐品牌的戰略性轉移,由“煤改氣”向家裝零售+普通項目工程轉型后,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也實現了25%的增幅。
國產品牌的強勢介入,是否會打破外(合)資品牌長期以來在零售市場的壟斷地位,尚未可知,但該市場一定會因大量主流國產品牌的快速介入而打破一定的平衡,同時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零售市場將變得更加刺激而活躍。當然,從目前大家對于零售市場的觀點來看,基本集中在兩大塊,一是“后煤改氣”的置換市場及北方既有的存量市場,二是南方的采暖市場。
相對而言,在北方“煤改氣”市場失“勢”的部分品牌,開始更多關注南方的采暖市場,對于它們而言,“煤改氣”的置換市場尚未到來,而北方的零售置換介入也有一定難度,相對來說,開拓南方的采暖機會更大,一來有制造、物流的便利,二來南方的采暖需求也在快速凸顯,市場尚未完全啟動。從大概率看,這部分品牌勢必會將在“煤改氣”的精力轉移到南方市場的拓展上,在資源、政策、產品等方面也會做好大幅傾斜的準備,與此同時,外(合)資品牌若要守住該陣地,則勢必會進行一些針對性策劃、戰略調整,兩者形成一攻一防競爭態勢。當然,在我們的調查中,部分品牌均表示,國產品牌要想抓住南方采暖這個趨勢和市場并不會太輕松,市場存在著較大變數。
產品發展及趨勢
“煤改氣”政策的持續收尾下,使得以“煤改氣”市場為主體的常規爐銷量大幅下滑,但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常規爐依然是中國燃氣壁掛爐絕對的銷售主力機型。從調查統計來看,2021年常規爐出貨總量為265萬臺,比2020年減少了133萬臺,但依然不影響它占據了2021年總出貨量290萬臺的九成。

2021年度,國家大力推進落實的“3060”雙碳戰略,對于節能、減碳排放的冷凝爐來說,迎來了一個推廣利好,各大壁掛爐品牌均在大力研發冷凝產品,并加大了推廣。從整體上看,2021年冷凝爐總出貨量為25萬臺,較之2020年增幅達13.6%,其中國產品牌對于冷凝爐的重視在加大。盡管從大方向來看,冷凝爐替代常規爐,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受制于國內全預混的配套不完善,產品的制造成本高,大量推廣冷凝、全預混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替代趨勢在2022年以及未來的2-3年內會加速,預計2022年冷凝爐的占比會突破15%,乃至達到20%。
2021年,響應能源的應用趨勢,壁掛爐行業開始嘗試研發并推出混合動力、雙能源、多能源技術產品,改變了單一的能源結構帶來的產品應用局限。同時,在產品上,我們依然要關注一個趨勢,隨著疫情和市場本身的發展規律,壁掛爐的國產化趨勢(制造和技術研發)已非常明顯,未來隨著國產化的進程,國產壁掛爐與進口壁掛爐的產品差距將進一步縮小,給消費者選擇帶來了更多的空間。
二、品牌格局分析
在“煤改氣”持續收窄的趨勢下,壁掛爐品牌也在嚴重縮水,相比最高峰的300余家品牌,目前市場活躍品牌已不足100 家,部分以“煤改氣”為主要市場的品牌,進一步被邊緣化,乃至淘汰,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從2021年的市場表現來看,進口品牌表現相對平穩,在2020年市場消費的釋放下,外資品牌表現較好,基本實現了10%的增長,部分品牌在企業戰略、市場策略的推動下,甚至增幅達到了50%。而另一方面,隨著“煤改氣”市場的回落,部分以“煤改氣”市場為主攻方向的國產品牌在銷量上有所下滑,且下滑幅度相對較大。當然也有一些提前布局零售渠道的國產品牌頂住了“煤改氣”下行的壓力,實現了逆增長。
市場的變化,帶來了明顯的品牌格局重塑。由于國產壁掛爐正處在轉型調整期,品牌、市場表現力均有所下降。此消彼長,2021年外(合)資品牌進一步縮小了與國產品牌的銷量差距,由2020年的29.5%躍升至47%,幾近占據了壁掛爐市場的半壁江山。至于2022年乃至未來這個格局是否會有所改變,則需要看國產品牌的這次轉型是否順利,并能否取得預期效果。

三、渠道格局分析
相比2020年,2021年的渠道格局變化是可見的,傳統的兩大渠道即“煤改氣”項目市場和零售+普通工程項目(含精裝房集采)格局正在被快速打破。在“煤改氣”項目市場腰斬后,無論是國產品牌還是外(合)資品牌在渠道上更重視對零售渠道的開發和建設,也加大了對于建材、電商、家電賣場等其他渠道的拓展。
鑒于市場開發和應用對于渠道建設的重要意義,我們需要認真考慮以下幾個與渠道息息相關的問題:
第一,傳統的“煤改氣”渠道盡管在萎縮,但是否可以再利用?如何以最有利的方式開展與燃氣公司的合作?
第二,房產市場的低迷,精裝房配套市場的回落2022年已成定局,對于這塊市場,雖然我們不能抱過高的期望,但如何在有限的市場資源獲取最大的占有率,則需要認真思考。
第三,可以適當考慮下沉渠道建設,開發三、四線城市乃至鄉鎮農村網點,提前為“后煤改氣”時代的置換市場做準備。
第四,加大建材、電商、KA賣場的建設速度和力度,也要考慮相應的服務體系建設。
第五,跳出既有的壁掛爐圈子,進入暖通、舒適家居,建設相關的渠道。
第六,通過品牌產品的多元化及相關產品聯合銷售,形成舒適家居集成體系或異業聯合銷售。
以上的問題,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也是2022年乃至更長的未來,壁掛爐渠道工作的方向。
在本報告的數據和觀點收集中,實則對于已過去的2021年,普遍的觀點是很難,尤其受“煤改氣”政策持續收尾的影響,壁掛爐產業也面臨市場的轉型,也部分造成了整個行業的士氣低落。對于2022年的發展,積極的企業已在開始布局,產品多元化是一個方向,深耕南方采暖市場是一個方向,自身技術革新、拓展應用領域又是一個方向,總之對于不確定性, 甚至更難的2022年,積極求變一定是發展大方向。而對于接下來的發展,不管是好是壞,擁有一個好的心態非常重要。我們相信“越積極越發展,越消極越下滑”,等待壁掛爐產業的,也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