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平臺發布|格力:掌握創造“密碼”,激活發展無限潛能
發表于: 來自:新華社
經歷3年疫情沖擊, 經濟逐漸企穩復蘇的當下,格力的所作所為,可以窺見一個負責任的企業,面對時勢變化的選擇,也可以解密格力之所以成為“世界名牌”的密碼。

以下為報道全文
開年以來,訂單多起來,消費旺起來,信心強起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活力正贏得世界信賴。
數據顯示,1月份制造業新訂單指數創18個月以來新高;春節假期餐飲、酒店、旅游等線下消費超預期復蘇;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當前,中國經濟正不斷鞏固回升態勢,持續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信心、提供動力。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在中國經濟活力不斷釋放的當下,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作為企業,要參與到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持續創新發展。
長期以來,格力抓住了“人”這一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并建立一整套獨具特色的“選、育、用、留”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全面的薪資福利體系,擁有了自主創新的源頭活水,能夠一次次挺進技術的無人區,以“拓荒者”的姿態打開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成就更好的“中國造”。
尤其在經歷3年疫情沖擊, 經濟逐漸企穩復蘇的當下,格力的所作所為,可以窺見一個負責任的企業,面對時勢變化的選擇,也可以解密格力之所以成為“世界名牌”的密碼。
建立人才“避風港”
對于企業發展而言,不管外部環境或政策如何變化,新一輪的改革確實已經在路上了。以更加務實的精神理解國際國內大環境、以更加充分的認知理解內外新格局、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國際競爭中,構建符合時代需要的企業內生發展動力,是每一個企業應該積極思索并進行實踐的正確選擇。
作為躋身《財富》《福布斯》雙世界500強企業,擁有“世界名牌”“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等眾多榮譽的格力電器,對于依靠人才支撐的創新發展,不僅內化于心,體現在言語之中,更是外化于行,表現在格力電器的行動部署之上。
近年來,為營造更好的“留人”環境、打造“幸福格力”,格力電器拿出“真金白銀”,頻頻出臺“補貼”新政、傳出“加薪”喜訊。多次重磅“補貼”和“加薪”的消息,也讓格力成了不少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公司”。
疫情三年,各行各業面臨嚴峻考驗,為求生存,降薪、裁員,成為不少企業的無奈之舉。格力電器同樣也受到疫情影響,但基于負責任企業的責任感,始終咬牙堅持,絕不裁員,保障員工年終獎正常發放,并繼續從高校招聘優秀人才,投入大量資金為人才的發展搭建企業平臺,促進公司和員工共同進步。正如董明珠所言,“如果把員工裁掉了,他們回到社會上沒有工作,沒有支撐其生存下去的能力,結果可能就是破壞性的。”
經歷疫情浮沉3年,如今格力的“人才避風港”覆蓋衣、食、住、行多個方面,且越來越完善。格力電器專門成立了珠海格力運輸有限公司,為員工上下班免費提供舒適的大巴車接送服務,免費班車運輸線路遍布珠海,堪稱珠海“第二運輸系統”,完全可以滿足員工上下班及下班之后的娛樂出行。
格力電器還積極解決員工的急難愁盼問題,將企業變成溫暖之家。通過全面豐富的薪資待遇、五險一金、餐費津貼、高溫津貼、住房津貼、交通津貼等基礎性薪資福利以及設立科技進步獎、管理創新獎、合理化建議獎等激勵性薪資福利,建立起完善的員工福利保障制度,并設立“陽光互助基金”,解決困難員工的燃眉之急等。
共享發展紅利
格力通過打造“避風港”減輕員工的各項生活壓力,讓員工能夠專心致志工作,才華有處施展,把智慧變成科技。
在格力不斷為自身的“避風港”屬性添磚加瓦的同時,更是不斷成為一個真正的自主培養人才的基地。格力電器作為技術驅動型的企業,一直將人才培養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格力電器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對校招大學生進行技術、營銷和生產等日常需求的學習發展,助力每一個格力人和格力電器一同成長。
三十多年來,格力人將格力的創新文化傳承下來,在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的道路上,格力的創新精神正在為中國制造的不斷強大添磚加瓦。格力電器公開數據顯示,2012到2021年這十年,格力員工總數沒有大幅度變動,但技術人員的數量已從5000余人增長至1.4萬余人,占總員工比例數增長10個百分點,2021年的人均利潤是2012年的3倍。截止2022年,格力電器自主研發智能裝備約1.5萬臺/套,機器人萬人比提升到約572臺/萬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自主建設的空調鈑金樣板車間、電機樣板線、壓縮機智能產線、電容智能產線、漆包線工廠自動化率水平達90%以上,在空調行業自動化程度達到國際領先。
正如董明珠曾經提出的,一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重視人才的培養,擁有創新性的團隊,“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我們不是因為自己挖來的人才證明你有本事,你能培養一批人才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以格力的舞臺孕育人才,以人才促進格力的發展,在疫情等變化的多重壓力之下,格力電器不斷地探索切實的方法保障員工生活以及發展,患難之下方顯真心,只有擔得起社會責任的企業,方能行穩致遠。在中國經濟復蘇脫穎而出之路上,需要更多像格力電器這樣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國制造”。